雖然許多「專家」說讓幼兒看影片無助於他們學習,但爸爸的同事曾經分享他兒子的影片,一個七歲的小孩能用非常標準的英語「說明」故事書內容並且生動地配合動作演出劇情,他並非只是單純唸出故事書上的字,而是在講故事了。
這位同事說他女兒高中一年級,就拿到多益近乎滿分的成績,他的方法就是從小讓他們看YouTube兒童影片。
同事的英文程度並非頂尖流利,只是在工作上能以專業術語溝通的程度而已,並非從小和他的孩子們講英文,純粹靠英文影片引導他的孩子們學習語言。
我們學了這招從小給在恩看英文教育類的影片,不過更多的是爸爸也是和在恩說英文,雖然爸爸的母語不是英文,但是可以到日常對話的能力(不過還是會遇到很多生活中的東西或動作不知道怎麼講,也是得Google)。
從小大概六個月開始給他看電視,從他一開始自己只能看五分鐘就自己分心跑去玩玩具,到現在看一個小時,會跟著劇情反應還會重複一些詞或句子。
目前在恩兩種語言都聽得懂,而且是可以理解複雜的句子,例如用英文告訴他不收拼圖或其他玩具的話,會被弟弟亂拿亂丟以後就玩不了拼圖了,而他聽了之後就直接去收玩具,代表他能理解對話內容。
只是在恩現在還不太會講話,今天說了:「沒有下雨」是第一次突破三個音節🥲。這是雙語家庭的缺點-學說話比較慢。但也是優點,因為他們一會說話,就是兩種語言都會了(不用花錢花時間補英文的概念)。
我們中英文的比重是英文7:中文3。
影片、繪本、教具和爸爸的對話都是英文,剩下的就是自然的中文接觸,像是和親友的對話等等。表面上看起來失衡,這並非是我們不看重中文。
我們的考量是,他在台灣的環境接觸到中文的機會比較多,要塑造英文的環境比較難。英文是世界上第一手資訊使用的語言,而中文及其他語言大多都是二手翻譯的落後資訊,因此我們將英文擺在第一位。
有人說不要讓小孩在小時候學太多語言,這句話是錯的。許多新聞上的學太多語言造成語言混亂的例子,是因為他們沒有該語言的環境,而讓孩童「讀」(Study)多種語言,進而導致語言混亂。
小孩子的大腦是學習機器,在四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已經有能力分辨不同語言系統的能力了,不要小看你的孩子。在歐洲因為不同國家往來密切,許多小孩都是雙語家庭長大的,自然兩三種語言都會使用,也沒有混亂的問題。
重點在於維持語言環境,讓他們多接觸英文,從聽和說開始認識語言,未來在英語教育上可以省時省力,把更多精力花在STEAM教育、程式語言、大量閱讀,以及商業訓練。
有興趣的人可以看Netflix | Babies | First Words了解更多。
#語言 #英語 #教育 #兒童 #教養 #育兒日常 #育兒生活 #英語教育 #親子 #親子日常 #幼兒 #學齡前